黄色仓库官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订单中心 购物车(0

融合教育路上教训和心得(原妈20140228)录音文字版

2015-2-25 19:38|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722| 评论: 0

摘要: 北京原妈2014年2月28日晚八点至十点在ALP大群(101269627)语音分享“融合教育路上的教训和心得”录音整理融合教育路上的教训和心得 魏老师:我们非常高兴请到原妈过来跟我们来分享她带着孩子一路上学,一路调整自己 ...

北京原妈2014228晚八点至十点在ALP大群(101269627)语音分享“融合教育路上的教训和心得”录音整理融合教育路上的教训和心得

 

魏老师:我们非常高兴请到原妈过来跟我们来分享她带着孩子一路上学,一路调整自己的这样一个过程。看到她这些心血体会,我想这真的是心血凝结成的智慧。我相信原妈会给大家带来很多的领悟和很多的帮助。所以,我们现在就请原妈开始她跟我们讲述她的行动历程。

 

原妈: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我是北京的原妈。特别荣幸能和大家在alp群做这次关于融合的分享。 

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家小男生今年八岁,上小学一年级,他是个不太普通的孩子,很特别,这些年带给我们带给很多挑战和乐趣。我家小女生今年是5岁,上幼儿园中班,她是个发展过程比较典型的孩子,她也很特别,也带给我们很多挑战和乐趣。 不过因为养育两个孩子的观察便利,所以我在融合方面,和只有一个孩子的爸爸妈妈相比,可能会看到比较多的东西,会感触比较多。

之前,我写过一段文字,表达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后来魏老师和我联系,讲这方面内容,我仔细想了一下,真觉得关于融合,细节繁杂,工程浩大,真的,融合可说内容太多了。作为一个普通的妈妈,我的认识还是很有限的。

那我只能在我的了解范围内,努力把我能想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但是,讲之前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每个asd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asd孩子需要的都应该是个性化的、适合他的、拼盘式的全方位介入方式。 别人的经验可以借 ,但不一定需要照搬。别人的教训倒是要多参照思考一下,提醒我们尽量不要重复别人的错误。另外,魏老师最初把这次分享定义为融合教育的经验, 我倒觉得叫融合教育的教训和我理解的先期准备比较合适。

我想开始,就像魏老师说的,还是主要按我的思路讲, 如果讲完之后,如果有时间,再和大家交流可以吧!

第一,        我想讲的首先是我走过的弯路。

    我们家小男生今年八岁,他的成长之路还是挺曲折的。他刚出生就直接从产科进了儿科病房。因为他宫内窒迫。 而且后来又查出来他的肺泡没有全打开。在儿科病房一直到28天。才回家里。

一个月之后,做满月检查,有踝阵挛的现象。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知道,就是医生用手掌推他的脚掌,他的脚踝和小腿开始颤动,所以开始怀疑他会脑瘫,所以我们对孩子的介入应该是比较早的。

 我们家小男生三个月的时候,没有眼神,而且在清醒状态下对声音完全没有反应,后来 我们就怀疑他是不是耳聋,带他到医院全麻之后做那个脑电波诱发定位.

他小时候的各种难带,哎呀, 太多了,不多讲了。

到两岁多的时候,他还是不说话。我们还是怀疑他那个是不是舌系带有问题, 因为从小我们就带她他四处旅行。然后两岁两个月的时候在外面跑了半个月他就忽然开始说话。但是大量的仿说,而且构音特别不清楚。

四岁半的时候结束了火星语,发音逐渐准确清楚。 但是只是功能性的语言。

到五岁半的时候还几乎完全没有眼神,这就是他的基本状况。
    说着他的基本情况,回看以前我们和孩子一起走过的路,挺艰难的。所以今天看着孩子自己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小背影,我总是特别知足。当然中间我们做了无数琐碎的工作,事实上我们这个群体的每个父母,要面对的都是差不多的情况。不过今天主要讨论的是融合,我们就先不说其他的了。

在我们意识到孩子可能存在社会交往方面的困难的时候,我们整个家庭确实是非常积极努力的。

那个时候我们的认识是非常有局限性的,我们觉得学游泳就得下水呀!提高社会性就得进入社会啊!那什么是社会啊?有人的地方才能够称其为社会呀!在这个想法的指导下,我们不断带孩子出去,哪人多去哪,哪有人去哪,也不断地请别的小朋友到家里。  亲戚家的,朋友家的,同学家的,邻居家的,我和我先生我们两夫妻,态度友善,情绪饱满,服务周到,全陪到底。真的,那时候我们家大门常打开,真的弄得跟小型游乐场似的。

可是这样的生活实际上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一个是我们很疲惫,得不断不断地往前推孩子,不断的应付各种纠纷和突发事件。另一个是我们真是很悲催的发现,孩子的问题不但没有改善,更多的问题出现了。

比如,我们家小男生后来就根本拒绝出门,这个状况延续的时间很长,大概从她他三岁多到六岁多,出门都是被动的。三催四请,各种诱惑,即使在家里他也更敏感、更焦虑、更退缩。很难看到他脸上的笑容。他对来家里的小朋友,要不然就是不理,一个人躲起来,要不然就是态度特别恶劣,拿什么就朝小朋友扔什么。我想那个时候,他对我们对自己都特别怀疑,自信心和安全感,真的很受影响。

我们当时也很困惑,很有挫败感。因为现在的我,回头看过去的我,当时我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在努力的犯着错误。 并且在错误的道路上真是越走越远。 在孩子能力不够的时候,硬要推他催他撮合他和别人交往,这完全是有害无益的。

 

除了家庭这条路之外,上幼儿园的路也很不顺利。我前两天和别的家长聊天还在说,我孩子的融合之路,和他的需要,其实完全是倒行逆施。为什么有时候我感触特别多,大概是我的弯路走得特别彻底,所有该走的弯路都走到了。

我们上幼儿园的道路基本上是这样的,先是全天,然后退到半天,然后一直退到每天在班里不超过一小时。我家小男生是不到三岁上的幼儿园,那个时候他的社会性核心困难已经比较清楚了,但是我们心存侥幸,我们觉得把孩子放到孩子堆里,他的社会性就自然习得了。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进,在社会性方面,孩子和普通孩子的之间距离,真的是在逐渐的加大.

我今天下午还在群里上传了一下,第五版诊断标准   。第五版诊断标准里头第三条就是早期出现症状或者是早期没有出现症状, 但是社会性的要求超过了负荷.

我的孩子就属于早期有症状,后来经过家庭不懈的,坚持的,歪打正着的介入, 因为我本身的教育背景,所以我孩子小时候其实我是做了大量的工作的,但是方向始终有偏差。所以虽然他有好转,但是其实基础没有打好。核心能力没有质的改变,后续我们又跟进的不够,扔到人堆里社会性的要求最终超过了他的负荷。

有些家长会觉得我们孩子小时候挺好的,为什么上了一段幼儿园上了一段学之后觉得越来越差了。是不是他是倒退型的。我觉得不一定是倒退,也许是别的孩子的进步太大了。而他的进步不够,所以产生差距越来越大了。这样的理解可能是多数,多数孩子可能是这种状况。

那后来我们就加强训练嘛,那段时间真是疲于奔命。每天上午幼儿园,下午机构。在机构主要是ABA,晚上还有感统。但是孩子的状况没有明显提高,情绪问题此起彼伏。那时候比较早,还是几年前了,介入的技术也没有像现在这么丰富和成熟。说是ABA,其实以我现在的理解而言,很多都是对ABA的屈解和运用。因为就只剩下了桌面DTT,桌面式的回合的这种教育,而且教育内容就是认知,强化物就是食物,我们家小朋友又不是那种好吃的孩子,对他基本上就没什么用。

再后来我们接触了到了pci,后来就断然从幼儿园退出了。说是断然其实我们也纠结了很久。因为他原来的幼儿园确实是北京比较好的幼儿园,我们当时的心里很矛盾。但是最后还是下了决心,重新整合了一下时间和资源,上了融合园。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在班级的时间也是非常短的,最后短到了一周只有四个小时。 不是一天四个小时,是一周四个小时。 其他的时间就是大量的一对一,非常足的量。有老师参与的大概是两个小时,其他时间多数就是我自己带。这其实就是我的孩子在幼儿园的基本状况。

但实际上我们走的这条路是有问题的。我觉得理想状况应该是,在孩子年纪小的时候,小龄的时候,从大量的一对一开始,改善孩子的核心问题,稳定他的基础能力。然后呢,进入小团体,两个孩子三个孩子,四五个孩子,等到孩子收获到足够多的社交经验,收获到足够灵活的社交技巧之后,进幼儿园半天,或者是更短的时间。然后再稳定之后,再到大团体中去适应,最后到全天。这是我觉得最为理想的状况。

但是我们走的这条路就很辛苦,因为一直在往后退,全天发现不成退到半天,半天发现不成退到一周两三个半天,一周两三个半天还不成,再往后退,退到一天几十分钟,这真是让孩子和大人都倍受挫折。唯一庆幸的是,我们醒悟的还算及时,一是让孩子晚一年上学,争取了一年时间,所以我的孩子现在已经八岁了,但是他上的是小学一年级。二是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一对一的量足够大了,稳定了他的基础能力。毕竟战术上暂时的后退,那是为了战略上最终积极有效的推进。

去年我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了,一年级,没有陪读,因为他的学业还是跟得上去的。像他认知这块,在他出生之后,我就大量的给他做。所以他这块暂时还没有给他造成多大的困扰  。包括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他这块还是比较好的。寒假前,期末考试的时候,数学一百,这也本来是他们这样孩子的优势能力,然后参加全校的词语比赛还得了奖状。当然我更关心的是他的人际交往方面。  目前看来,和小朋友交往的小成功不少,小烦恼存在,大烦恼还没有,大的突破是可期待的,我是比较乐观的。当然核心问题还是需要持续的努力改善。

比如昨天下午我接他放学。一见我他就告诉我说:“我今天吓坏了,李老师吓唬我们说,没做完3435页的就得留下,做完了才能回家。好多人都没有做完呢!后来马欣怡让我们抄她的,她字写得特别扁,张国雄也没有做完(张国雄是他的同桌)徐雅兰和张小兰差不多是含着眼泪写的。  后来我就想我先交了,结果李老师看了之后,说:你压根没写完你交什么呀!”他就叽里咕噜地给我说了这么一大通。我觉得蛮好的。就是他现在对自己情绪的辨识和表达,对老师同学的关注,对事件的描述,都是很有长进的。问题处理能力还是不足,但是慢慢来嘛。这就是孩子现在的基本情况。

 

第二点,我和我先生在融合方面策略的调整。 

我想我们的转变,是随着我们对asd孩子困难的了解改变的。比如他们在认知上,在社会特征上,在沟通特征上,他们都是有他们的独特性的。关于这个,我特别建议我们的新家长能够系统地好好了解一下我们孩子的特性。  因为了解到我们孩子的特性,我们才能了解到孩子的困难,可能我们就不会纠结于在一些表面的枝节的问题上,可能我们就会更容易了解到他们的感受,给孩子提供更适宜的帮助。那我们的转变,是随着我们对asd孩子困难的了解,随着我们对自己的接纳逐渐发生的。这个过程真是,走的挺不容易的。 走了好些年,但是走过来了。

先跟大家说一事,说从前有那么一个人,压根不知道有煎饼这么一个东西。后来听说有这么一个东西,但是没有办法,色香味形没统一起来。面就是面,水就是水,油就是油,蛋就是蛋,各是各的。后来在别人的撺掇下,他决定去买煎饼。

第一天他没吃着,因为不认识路。对,认知上有不足嘛。

第二天又没有吃着,认识路了不会算钱。   

第三天还没吃着,因为对人的关注不够。去了一趟,乌压压好多人,不知道找谁买。

 第四天还没吃着,知道找谁买了,但是不知道排队  ,让人给轰出来了。

第五天,知道排队了,但是站好队之后不知道挪窝,后头人等不及都插到他前头了,所以第五天还没吃着。

第六天,知道一个买完了就轮到后头这个了,知道挪窝了。挪了半天快到跟前了,老板说另排一队,没明白,遵守指示得能力不够,所以第六天还没买着。

第七天还没买着,排到跟前别人问了,买几个?没明白,站那没反应,让人给挤出来了,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不够呀。

第八天还没吃着,因为这个人际交往的模式建立有缺陷, 站到老板面前直眉瞪眼的问,你那菜洗干净了没有,有农药残留没有啊,面里有没有增白剂呀,说话不合适。

 第九天不饿,压根就没排那队去, 没动机。

第十天特别饿,但是饿得实在等不及吃那煎饼了,哭了一顿,觉得吃那煎饼太不容易了,不吃了,引发情绪问题了。

我要说的就是这孩子吃煎饼的问题。太悲催了,煎饼果子来一套,始终没有实现。为什么?

我通过这个其实是想提醒自己和大家,我们经常需要衡量,一个社会行为背后需要的支撑技能。我们的孩子参加团体活动的时候,应该具备什么技能。

首先我们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情绪,这个活动是不是能让他具有成就感,满足感或者是愉悦感。我们要充分考虑孩子的动机,这个活动他有没有参与的愿望?我们还要充分衡量孩子具备没具备参与团体活动的技能。 最基本的,比如说你想让他参与融合去了,你想让他参与到团体活动去了,他对人是不是足够关注,他会不会轮流、等待。 他能不能遵守相关规则?他遵守这个指令的能力怎样?除此之外,有没有适宜的配套的认知和语言。

在我试图把我的孩子推往人群中的时候,在我试图让他给我买煎饼果子的时候,我得好好考虑一下孩子的现有水平和接受程度。

说到这我想起来,最早在机构的时候,那个时候每天都有团体课。五六个孩子,先是听音乐做律动,这个基本还能看,接下来就是所谓的游戏。我记得有段时间就是玩丢手绢,太崩溃了,大人和孩子乱成一团,各种提醒,各种责备。其实我们分解一下丢手绢这个游戏,太难了。对人的兴趣,关注,持续的监控,及时的反应。都得有吧!规则的理解,也挺难的。  一个人跑,然后把手绢放另一个人的背后,还不能让他知道。别人知道,还不能告诉,就算告密,多种情况下也得用非语言。那背后有手绢的人,就得时刻注意到大家的反应,以此作出正确的判断,追的过程中还有抓不上抓得上的问题,抓不上还要考虑回到什么地方的问题,节奏好快呀!

说到这我真心纳闷了。 当时那几个机构老师怎么想的?那帮家长怎么想的?让孩子上来就倍受挫折的玩这么难的游戏。

要想开团体活动,咱们首先要恒量孩子的能力。我们一定要给孩子提供适宜他能力的活动。

其实活动是分不同层次的。比如跑步,那是团体同步的活动,就是大家在相同时间做相同的事。再比如说各自玩各自的玩具,那不需要使用和理解语言,不需要理解谁等谁,那参与起来就容易很多。

但如果是自由聊天,那就是最高级的了,因为社会性是不可预测的,需要语言,需要等待,需要适宜的认知的支持。前一秒是两个黄鹂鸣翠柳,后一秒就是一行白鹭上青天了。

每一个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如果拆解下去,那需要的基础能力太多了。比如在社会基础方面,alp可能会说要感同身受,要共同调控,要有动态沟通,那pci可能会强调社会定向,模仿参照,分享式注意力。那我觉得其实都是需要有对人的兴趣,有主动与人沟通的欲望,要有对非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得有大量的相互协调注意力,除此之外,我觉得够用的认知得有吧!语言的掌控能力得适宜吧!甚至对自己情绪的监控,对身体的掌控,思维的发展那也是不可缺的啊。我们说要孩子身心健康,身体发展是比较容易看到的一块,那心理发展,看儿童心理学主要探究的那几大块就是情绪,认知,社会性发展,还有信息加工,就是包括思维啊,记忆啊,心智解读这些。另外就是语言发展。这些都是基础,这些基础都很重要啊。  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和他人的交往。

 有些孩子家长会困惑,说孩子基础能力要加强,什么是基础能力,我觉得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还是有差异的,刚才我说的这一大块我觉得可以是我理解中的基础能力。

我之前就会困惑于当我的孩子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跟大人有话说但是跟孩子就没话说,跟老师活动能跟得上但是自由活动时间他却无所事事,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到活动的复杂性和ASD孩子的困难,那本来他们在身体掌控,在情绪,在认知,在社会性发展,在信息加工,在语言发展方面都会存在种种的特异性,想到这些,我可能会理解孩子更多。

说一个故事,XXX一天,我正因为感冒种种不适,我家先生带回家一位女同事,姿色上乘,气质绝佳。我家先生看他两眼放光,和这位女士谈笑风生,两人说些个高大上的话题,我什么都听不懂,最可恶的是我先生还不停的吆喝我:“来和人坐一会儿,你看人家老有才了,你看你,什么都不会。”那女生也特得瑟,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开始还会跟我聊几句,到后来就跟我先生深情款款去了。

各位妈妈,如果是你们,你们什么心情,

要是爸爸就自己想象一下妻子用这种方式带男同事回家的那种感觉?我什么心情,太复杂了。1.气愤:你们怎么这么对我;2.怀疑:怎么这样,是不是我老公不爱我了;

3.自卑:我肯定不如人家4.自责:都是我不好。

    各种感觉纠结着,太郁闷了,去厨房,磨刀去。

    后来又发生一件事,有了上次血的教训,我先生学乖了XXX一天,我正因为感冒种种不适,我家先生带回家一位女同事,姿色上乘,气质绝佳。我家先生提前给我打电话告诉我要带位女同事回家拿文件,一进门先对我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当然同时对同事也是礼敬有加,但是注意力始终在我身上,我准备给客人做饭,我先生特得意的跟同事说:“你嫂子做菜可好吃了。”这美女正好也喜欢做饭,同道中人嘛,我俩在厨房切磋厨艺,相处融洽,最后我教她水煮鱼,她教我回锅肉,这次我先生表现的很好,是吧?

两次带客人回来 ,这是我先生的小三还是我的闺蜜,是敌是友,完全在我先生的一念之间,

但是我主要说的不是这些八卦问题。 我想表达的是在我们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用什么心态和方式给孩子搭建融合机会,那完全是我们家长一念之间的事。

如果我们有同理心,有感同身受的这种意识,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到孩子对活动对同伴的需求和感受。我之前是为了融合而融合,为了把孩子撮合到一起就撮合,和普通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看到的永远是普通孩子的长处和我的孩子的短处,最后欲速不达,我觉得同理心首先我们要同理到孩子,然后才能期望孩子同理到我们,那教导孩子感同身受他人的过程,首先是我们感同身受孩子的过程,是我学习放下种种自以为是的想法,种种不切实际的年头,修炼自己的过程。

   我们在引入普通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用的方式和态度是什么?我设身处地的同理孩子后会发现,其实事同此理,不同的方法会引发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我们的注意力要是集中在外来的普通儿童身上,我们一味的肯定和鼓励普通儿童,忽略自己儿童的感受,用普通儿童擅长的去衡量和比较ASD儿童,那普通儿童对ASD儿童来说就是一个入侵者,我们的孩子可能会充满怀疑,觉得不安全,充满愤怒、自卑、自责。我们需要充分的理解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如果连安全感都无法建立,那更不要奢谈社会性的建立了。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最底层: 要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上一层:安全需求;

再往上:社会需求)

   其实社会性好的普通儿童,不是给点阳光就灿烂,而是给根火柴就灿烂半天,所以有时候我们在期望我们的孩子跟普通孩子融合的时候不但不能鼓励普通儿童,还得适当压着点他们。

    但是如果换个方法,例如我们对普通儿童和我们的孩子注意力平均分配,对我们的孩子略有侧重,能关怀我们的孩子的感受,并且创造机会让我们的孩子展示自己的长处,就像案例中我先生说我会做饭,就让我做饭,让精熟的活动技巧来弥补他社交技巧的不足,那我们孩子体会到的就是被尊重,被关怀,觉得安全愉悦,在这样的基础上才会有可能愿意发展互利的那种社会互动,所以在融合的准备过程中,我给自己的定位永远是桥梁,沟通的桥梁,永远是支持者,是我孩子的支持者,当然支持的度要拿捏好,做到适度的平衡。

     我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一定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浮力,社会化和沟通的发展,最后必须通过达成孩子的情绪需求来完成。社会化和沟通就是一种关系的产物。

    也就是说我喜欢一个人,我见他就高兴,我才愿意跟他多交流,我才有可能努力试图了解他的想法,我才愿意站在他的角度而不是相反角度去考虑问题。我觉得我们要建立关系之前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情绪,有了良好的情绪才有可能建立关系,而建立关系之后才能谈到社会化和沟通,而社会化和沟通其实就是融合。而有个人我见了就害怕,就讨厌,我躲着他还来不及呢更别说和他交流了。

    归结起来,我们要全面了解孩子的能力。也要了解到一个活动本身需要的能力是很多的,我们要尽量为孩子构建适合他能力的活动,不怕简单简单再简单,就怕孩子本来发展不均衡,你推他进入的活动又太难,那在活动中我们的角色就是支持者,我们永远首先是孩子的父母,而不是老师,或者别的孩子的爹妈。

 

   第三点 退回去

   充分了解了孩子的困难和需要,我需要做的不是把孩子推出去而是带他退回来,当然退回来不是不出去,而是我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能懈怠。退回来是为了将来能够把孩子成功的推出去,

    在孩子能力还偏弱的时候,我会充分衡量他进入的环境能不能给他必要的支持,如果环境不足以支持他,我可以为他怎样创设和改变环境,如果对环境我暂时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就努力提高孩子的基础能力。

    这个基础能力有的家长可能还是有点糊涂,从我的理解而言,基础能力不能等同于核心能力,基础能力涉及到身心发展的若干层面,但是对ASD孩子来说核心问题是集中于社会性领域的,我们要做的重中之重是唤起他对人的兴趣,在有了兴趣的基础上,发展对非语言的精熟,发展出模仿参照,相互协调,注意力等等。对孩子核心能力,基础能力的培养,直至今日我也在磨练自己的孩子,

    总之我们就是不到外面和小朋友接触,不请小朋友到家,甚至在家里也尽量让哥哥和妹妹分开,单独陪伴。从家长一对一开始,家长一对一沟通速度才可以放慢,才可以把孩子的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大量的有针对性的加以提高。后来加入妹妹,再加入邻居小朋友,到现在他可以有交朋友的愿望和一些基本策略,

    事实上我们要多带孩子出去,但就我而言,带孩子出去的目的不一定要放在找孩子互动上,我们可以随时指示和分享,扩大孩子的社会经验,丰富孩子的生活常识,说到指示,其实就是手指指示这一块,去年夏天我的孩子8岁才真的稳定下来,现在孩子的手势很多,但是遥控的能力,就是远距离指示还不够,所以创造机会还是要多加练习。

   另外我们出去要随时关注普通孩子的互动方式,回来之后可以磨砺我们的孩子,如果孩子有机会和普通孩子互动,那就是意外的福利。尽量在家长的控制下让孩子收获成功美好的互动体验。

   这是之前我在那个小文章里写的,我后来又想了一下,觉得有几点需要提别提醒自己注意:

   比如我们和普通孩子交往互动的过程中,我们要看到的是什么?

   首先要看到的是普通孩子的交往方式,然后从中反思我的孩子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提高的地方,然后再来磨我们的孩子。

   普通孩子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宽容,但是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刁钻,我现在习惯于如果一个人去超市买东西,路过小区花园时候,只要有孩子玩我就会停下,听一听,看一看,学一学。不停的偷师。

  我的孩子再跟别的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我也会密切关注。

  比如有一次,我们家的小朋友和小区里的小朋友一起玩,我孩子骑滑板车,另一个孩子也想试试,但是我孩子拒绝了,然后俩人就开始聊天,那个孩子就说:“我会骑自行车,”我的孩子说:“我也会,”那孩子又说:“我会轮滑,”我孩子就说:“我也会呀,”那孩子说:“我会滑板,”我孩子特实诚说:“我不会,”然后那孩子就特别得意说:“哼,有轮子的我都会骑。”然后我家孩子就不会应对了,可能觉得不可能阿,凡是极端的话可信性都要打折扣的,但是他又没办法拆穿,当然这聊天记录从语言和非语言做全纪录和语言分析的话应该能够看出更多东西,但是咱们就不展开说了,我要说的是,我从中知道的是我的孩子需要学什么呢?当然学滑板一定不是重要的,学完滑板还有独轮车呢,这个是永远学不够的。但是在社会性这一块,我的孩子要学会的是吹牛啊。              

    我希望大家想到的是对我们孩子的介入绝对是拼盘似的,全方位多角度的介入,这个全方位真的可以理解为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一切一切,但是大家也千万不要有畏难情绪,我说的一切一切指的是一切一切都可以成为我们孩子沟通交流的内容和机会,不是一切一切都得我们自己教。而且他能力足够高的话,他可以主动寻找更多渠道去学习更多内容,这都是时机,都是我们可以沟通交流的内容。

  还是说回吹牛,如果从人际关系交往模式的角度去看,(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了解人际交往模式,如果心有余力的话可以了解一下)。正向的交往行为会引起正向的反应,负向的交往行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或者是反应的话,那就会导致负向的关系。

   简单来说,一个人如果他总是帮助我,同情我,支持我,那我肯定会信任他,接受他,一个人总是同意我的观点和我合作友好,那在他有需要的时候我肯定愿意协助他,一个对我充满怀疑的人,我可能拒绝和他深入交往,一个对我有不友好行为的人,一定会让我产生敌对情绪。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Archiver|手机版|黄色仓库官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3 自闭症

回顶部